这些常识“药”知道
在日常生活中,许多患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用药误区,导致疾病无法得到正确的治疗,甚至加重病情。下面,请跟着我们一起学习安全用药知识,远离“五大误区"。
误区一:把保健品当成药品
药品用于预防、治疗、诊断人的疾病,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。
而保健食品主要用于调节机体机能,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,改善亚健康状态,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,不以预防、治疗疾病为目的,因此不能代替药品。
误区二:多种药物叠加一起吃
很多同类药物里的有效成分是相同的,如果同时重复使用,就会造成剂量叠加,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,后果很严重!
比如许多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份,如果不看清楚,将多种感冒药同时服用,就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服用量过大,易发生不良反应,甚至造成肝损伤。
误区三:随意更换药物剂量
有些患者病情好转后(特别是“三高”患者),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随意调整用药剂量甚至停药,其实这样是错误的,导致的后果轻则达不到理想的疗效,加重病情;重则会发生增加并发疾病等危险,危及健康。
误区四:随意服用非处方药
相对于处方药而言,非处方药的安全性相对较高,不易引起药物依赖性、耐药性或耐受性,但这不意味着非处方药不会引起不良反应。
误区五:发烧就用抗生素
很多人在感冒发烧时都会自行使用抗菌药物,但发热不等于感染,更不等于细菌感染。
实际上,发烧只是一个症状,并不是造成疾病的原因。发热的原因很多,即使是感染性的,还包括病毒、细菌、真菌等不同病原。一般感冒多由病毒引起,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,没有细菌感染时则无效。感冒一开始就服用抗菌药物,不但无益,还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。